中職中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一、專業名稱(專業代碼)
中醫(101300)
二、入學要求
初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
三、基本學制
3 年
四、培養目標
堅持立德樹人,面向基層,培養適應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與職業素養,較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系統的中醫基本理論,具有中醫思維,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能夠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中醫藥健康服務人才。
五、職業范圍
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健康服務機構、中醫康復養老機構等,從事中醫臨床診療、社區疾病控制與預防、中醫康復、中醫養生保健等工作。
(二)工作崗位
序號 |
對應職業(崗位) |
職業資格證書舉例 |
專業(技能)方向 |
1 |
中醫醫師 |
中醫執業醫師(助理) |
中醫臨床 |
2 |
針灸科醫師 |
中醫執業醫師(助理) |
中醫臨床(針灸) |
3 |
推拿科醫師 |
中醫執業醫師(助理) |
中醫臨床(推拿) |
說明:可根據區域實際情況和專業(技能)方向取得 1 或 2 個證書。
六、人才規格
本專業畢業生應具有以下基本素質、專業知識和技能:
(一)基本素質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忠于人民,志愿為人類健康而奮斗。
2.具有“大醫精誠”的職業理念,尊重生命、關愛患者,熱愛中醫事業,積極運用中醫藥理論、方法與手段,將預防疾病、祛除病痛、關愛患者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
3.恪守職業道德,保護患者隱私,尊重患者及家屬的信仰及人格。
4.具有依法行醫的觀念,運用法律維護患者與自身的合法權益,公正合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
5.運用中醫思維處理臨床實際問題,具有精準的觀察力、邏輯思考能力以及持續獲得經驗性知識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尊重同事和其他衛生保健專業人員,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
7.具有較強的治未病和安全有效診療意識。
8.具有科學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
9.了解中醫藥及其相關學科的學術發展動態,具有創新能力。
10.具有終身學習、持續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1.掌握系統的中醫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基本的中醫經典理論。
2.掌握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藥臨床診療基本知識。
3.掌握西醫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必要知識和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處理知識。
4.掌握必要的臨床合理用藥原則。
5.掌握常用中醫西醫急診急救基本知識。
6.掌握醫學倫理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原則與知識。
7.掌握中醫養生、保健、康復等基本知識。
8.熟悉預防醫學,掌握傳染病的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流程,熟悉常見傳染病防治原則。
9.具備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三)基本技能
1.具有完整、系統、規范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2.具有系統、規范進行體格檢查的能力。
3.具有規范書寫醫學文書和表述的能力。
4.具有運用中醫思維進行中醫診斷以及應用理法方藥、針灸、推拿等方法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辨證論治的能力。
5.具有對常見病、多發病的初步診斷、處置的能力。
6.具有中西醫臨床基本操作技能、常用輔助檢查的合理選用及結果的判讀分析能力。
7.具有醫患溝通并對患者和公眾進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等方面知識宣傳教育能力。
七、主要接續專業
高職:中醫學、針灸推拿、中西醫結合。
本科: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結合。
八、 課程結構
中醫基礎理論 |
中醫診斷學 |
中藥學 |
方劑學 |
中醫內科學 |
中醫外科學 |
中醫婦科學 |
中醫兒科學 |
針灸學 |
職業生涯規劃 |
職業道德與法律 |
經濟政治與社會 |
哲學與人生 |
語文 |
數學 |
英語 |
計算機應用基礎 |
體育與健康 |
公共藝術 |
歷史 |
九、課程設置及要求
本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
公共基礎課包括德育課、文化課、體育與健康、公共藝術、歷史,以及其他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類基礎課。
專業技能課包括專業核心課、專業(技能)方向課和專業選修課,實習實訓是專業技能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含校內外實訓、畢業實習等多種形式。
(一)公共基礎課
序號 |
課程名稱 |
主要教學內容和要求 |
參考學時 |
1 |
職業生涯規劃 |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大綱》開設,并與專業實際和行業發展密切結合。 |
20 |
2 |
職業道德與法律 |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大綱》開設,并與專業實際和行業發展密切結合 |
36 |
3 |
經濟政治與社會 |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大綱》開設,并與專業實際和行業發展密切結合。 |
40 |
4 |
哲學與人生 |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哲學與人生教學大綱》開設,并與專業實際和行業發展密切結合。 |
16 |
5 |
語文 |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開設,并注重在職業模塊的教學內容中體現專業特色。 |
104 |
6 |
數學 |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大綱》開設,并注重在職業模塊的教學內容中體現專業特色。 |
100 |
7 |
英語 |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開設,并注重在職業模塊的教學內容中體現專業特色。 |
72 |
8 |
計算機應用基礎 |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大綱》開設,并注重在職業模塊的教學內容中體現專業特色。 |
32 |
9 |
體育與健康 |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綱要》開設,并與專業實際和行業發展密切結合。 |
124 |
10 |
公共藝術 |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教學大綱》開設,并與專業實際和行業發展密切結合。 |
16 |
11 |
歷史 |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歷史教學大綱》開設,并與專業實際和行業發展密切結合。 |
16 |
公共選修課
心理健康、職業健康與安全、環保教育、就業指導、醫用物理、醫用化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素養、其他等
.
(二) 專業技能課
1.專業核心課
序號 |
課程名稱 |
主要教學內容和要求 |
參考學時 |
1 |
中醫基礎理論 |
本課程為專業基礎課,通過學習中醫學的思維方法(精氣、陰陽、五行學說)、中醫學對人體生理(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體質)的認識、中醫學對疾?。ú∫?、發病、病機)及其防治的認識,為繼續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經典著作和臨床各科打好基礎。 |
80 |
2 |
中醫診斷學 |
本課程為專業基礎課,通過學習中醫診斷的含義,中醫癥、證、病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中醫診斷的原理和原則,問、望、聞、切四診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八綱、臟腑等辨證的基本內容和方法,病情資料的綜合處理,使學生逐步形成主癥診斷的思路、疾病診斷的思路、辨證診斷的思路等。 |
64 |
3 |
中藥學 |
本課程為專業基礎課,通過學習中醫學對藥物性能(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的認識方法和內容;中醫臨床常用藥物的功效、主治及用法,使學生逐步形成合理使用各種常用中藥的能力,為繼續學習方劑學、中醫經典著作和臨床各科打好基礎。 |
102 |
4 |
方劑學 |
本課程為專業基礎課,通過學習方劑學的基礎知識和70余首代表方劑。使學生掌握臨床常用方劑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及加減運用,引導學生掌握組方原理和配伍技巧,培養學生分析、運用方劑以及臨癥組方的能力,為學習中醫臨床課程奠定基礎。 |
90 |
5 |
中醫內科學 |
通過學習內科疾病的中醫病因病機、證候診斷、辨證論治規律和轉歸預后以及預防、康復、調攝等,使學生掌握中醫內科學的基本理論及各病證的病因病機及辨證施治規律。強化學生的中醫思維和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使其具備獨立處理臨床常見病的能力,并具備正確書寫住院(門診)中醫病歷的能力。 |
126 |
6 |
中醫婦科學 |
了解中醫婦科學發展簡史和學術特點;掌握女性解剖生理、診治規律、預防保健等知識,以及中醫婦科常見病的病因病機、診斷、鑒別診斷以及辨證論治和計劃生育的基本知識;學會中醫婦科臨床診療與處理技能,具有分析病情并能進行初步診斷的能力。 |
72 |
7 |
中醫外科學 |
了解中醫外科學發展簡史、中醫外科疾病的范疇;掌握中醫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鑒別診斷與辨證治療等;具有運用中醫外科常用診療方法,進行常見病初步診治的能力。 |
72 |
8 |
中醫兒科學 |
了解中醫兒科學發展簡史和學術特點;掌握小兒年齡分期的標準及特點,小兒生長發育特點,小兒生理、病因、病理特點,兒科辨證概要 小兒常用的辨證方法,兒科治法概要,兒童保健,以及中醫兒科常見病的病因病機、診斷、鑒別診斷以及辨證論治。 |
78 |
2.專業(技能)方向課
(1)中醫臨床
序號 |
課程名稱 |
主要教學內容和要求 |
參考學時 |
1 |
推拿學 |
了解推拿手法的臨床應用疇、作用原理;掌握推拿手法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推拿手法的基本技術要求和動作要領;掌握成人推拿手法和小兒推拿手法的操作方法、動作要領和實際用途;學會各種推拿手法的操作技能,能夠熟練地運用手法處理臨床各類常見疾病 |
72 |
2 |
針灸學 |
通過學習經絡腧穴、針灸的治療原則、辨證綱要、針灸處方,針灸對內、外、婦、兒等常見疾病的辨證診治方法和操作技術,使學生能掌握本課程中經絡的循行分布及其所主病候;熟練掌握和應用常用的腧穴;系統掌握針灸治療學的理、法、穴、方、術 (即辨證論治),對一般常見病、部分急癥重癥及疑難癥能熟練地進行恰當處理,并具備獨立處理臨床常見病的能力。 |
102 |
3.專業選修課
(1)解剖學基礎
(2)生理學基礎
(3)病理學基礎
(4)藥理學基礎
(5)診斷學基礎
(6)內科學基礎
(7)傳染病學基礎
(8)中醫執業醫師(助理)資格考試培訓課程
(9) 醫學倫理學
(10)衛生法規
(11)中醫經典
4.綜合實訓
綜合實訓包括教學見習及綜合技能訓練。教學見習旨在使學生熟悉醫院環境及中醫臨床工作內容。綜合技能訓練包括在校內進行的中藥綜合實訓、中醫綜合實訓、西醫綜合實訓、針灸推拿綜合實訓和中醫骨傷綜合實訓,旨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基本理論知識,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提升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
畢業實習包括臨床實習和畢業實習兩種方式,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其中一種實習方式。
(1)臨床實習: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要認真落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在確保學生實習總量的同時,保證實習崗位與本專業面向的崗位群一致,并覆蓋職業準入標準的內容。
臨床實習主要安排在教學醫院、中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實習主要在中醫內科、中醫婦科、中醫外科、針灸科、推拿科和理療科等科室,依照實習大綱完成 8 個月的臨床實習。
(2)畢業實習:是在與專業(技能)方向相關的康復保健服務機構進行實習,主要進行中醫推拿、保健按摩、保健刮痧等項目的 8 個月實習。學校要認真落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實習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與康復保健服務機構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十、教學時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每學年為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含復習考試),累計假期12周,周學時一般為30學時,畢業實習按每周30小時(1小時折合1學時)安排,3年總學時數為3036。課程開設順序和周學時安排,學??筛鶕嶋H情況調整。
公共基礎課學時約占總學時約1/3。
專業技能課學時約占總學時的2/3。
課程設置中應設選修課,其學時數占總學時的比例應不少于10%。
(二) 教學安排建議
項目 |
類別 |
序 |
課程代碼 |
課 程 |
考核方式 |
學分 |
課 時 |
按學年及學期分配 |
備注 |
||||||||
實開 |
理論 |
實踐 課 |
第一學年 |
第二學年 |
第三學年 |
||||||||||||
第1學期 |
第2學期 |
第3學期 |
第4學期 |
第5學期 |
第6學期 |
||||||||||||
考試 |
考查 |
16周 |
18周 |
18周 |
10周 |
|
|
|
|||||||||
公共基礎課程模塊 |
必修 |
1 |
M031101 |
職業生涯規劃 |
|
√ |
2 |
20 |
14 |
6 |
|
|
|
2 |
|
|
|
2 |
M031102 |
職業道德與法律 |
|
√ |
2 |
36 |
24 |
12 |
|
2 |
|
|
|
|
|
||
3 |
M031103 |
政治經濟與社會 |
|
√ |
2 |
40 |
28 |
12 |
|
|
2 |
4 |
|
|
|
||
4 |
M031104 |
哲學與人生 |
|
√ |
1 |
16 |
12 |
4 |
1 |
|
|
|
|
|
|
||
5 |
M031106 |
語文 |
2 |
1 |
10 |
104 |
80 |
24 |
2 |
2 |
2 |
|
|
|
第六學期進行語數外職對口教學4周 |
||
6 |
M031107 |
數學 |
1 |
2 |
8 |
100 |
80 |
20 |
4 |
2 |
|
|
|
|
|||
7 |
M031108 |
英語 |
|
1、2 |
8 |
68 |
50 |
18 |
2 |
2 |
|
|
|
|
|||
8 |
M031109 |
歷史 |
|
√ |
2 |
16 |
12 |
4 |
1 |
|
|
|
|
|
|
||
9 |
M031110 |
體育 |
|
√ |
8 |
124 |
16 |
108 |
2 |
2 |
2 |
2 |
|
|
1-4學期 |
||
10 |
M031112 |
信息技術 |
√ |
|
4 |
32 |
16 |
16 |
2 |
|
|
|
|
|
|
||
11 |
M131113 |
公共藝術 |
|
√ |
2 |
16 |
8 |
8 |
1 |
|
|
|
|
|
|
||
限選 |
12 |
M031201 |
心理健康 |
|
√ |
4 |
72 |
36 |
36 |
2 |
|
|
|
|
|
1-4學期 |
|
13 |
M031202 |
職業健康與安全 |
|
√ |
|
|
|
|
|
|
|||||||
14 |
M031203 |
環保教育 |
|
√ |
|
|
|
|
|
|
|||||||
15 |
M031105 |
就業指導 |
|
√ |
|
|
|
2 |
|
|
|||||||
16 |
M031111 |
物理 |
|
√ |
4 |
72 |
36 |
36 |
|
|
|
|
|
|
1-4學期 |
||
17 |
M031205 |
化學 |
|
√ |
|
|
|
|
|
|
|||||||
18 |
M031207 |
地理 |
|
√ |
|
|
|
|
|
|
|||||||
19 |
M031208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
√ |
2 |
|
|
|
|
|
|||||||
20 |
M031209 |
職業素養 |
|
√ |
|
|
2 |
|
|
|
|||||||
小 計 |
|
|
57 |
940 |
578 |
362 |
|
|
|
|
|
|
|
||||
專業基礎課程模塊 |
必修 |
21 |
M132101 |
解剖學基礎 |
√ |
|
4 |
72 |
36 |
36 |
|
4 |
|
|
|
|
|
22 |
M132202 |
生理學基礎 |
|
√ |
2 |
36 |
24 |
12 |
|
2 |
|
|
|
|
|
||
23 |
M132103 |
中藥學 |
√ |
|
5 |
102 |
70 |
32 |
3 |
3 |
|
|
|
|
|
||
24 |
M132104 |
方劑學 |
√ |
|
4 |
90 |
70 |
20 |
|
4 |
1 |
|
|
|
|
||
25 |
M132105 |
中醫基礎理論 |
√ |
|
5 |
80 |
60 |
24 |
5 |
|
|
|
|
|
|
||
26 |
M132106 |
中醫診斷學 |
√ |
|
3 |
64 |
40 |
24 |
4 |
|
|
|
|
|
|
||
27 |
M132207 |
衛生法規 |
|
√ |
3 |
20 |
14 |
6 |
|
|
|
2 |
|
|
|
||
28 |
M132208 |
醫學倫理學 |
|
√ |
3 |
20 |
14 |
6 |
|
|
|
2 |
|
|
|
||
限選 |
29 |
M132209 |
生物化學 |
|
√ |
3 |
72 |
36 |
36 |
|
|
|
|
|
|
1-4學期 |
|
30 |
M132210 |
藥理學基礎 |
|
√ |
|
|
2 |
|
|
|
|||||||
31 |
M132211 |
病理學基礎 |
|
√ |
|
|
2 |
|
|
|
|||||||
小 計 |
|
|
32 |
484 |
314 |
170 |
|
|
|
|
|
|
|
||||
專業核心課程模塊 |
必修 |
32 |
M133101 |
針灸學 |
√ |
|
6 |
102 |
51 |
51 |
3 |
3 |
|
|
|
|
|
33 |
M133102 |
推拿學 |
|
√ |
2 |
72 |
36 |
36 |
|
4 |
|
|
|
|
|
||
34 |
M133103 |
中醫內科學 |
√ |
|
8 |
126 |
80 |
46 |
|
|
7 |
|
|
|
|
||
35 |
M133104 |
中醫外科學 |
√ |
|
4 |
72 |
36 |
36 |
|
|
4 |
|
|
|
|
||
36 |
M133105 |
中醫婦科學 |
|
√ |
4 |
72 |
36 |
36 |
|
|
4 |
|
|
|
|
||
37 |
M133106 |
中醫兒科學 |
|
√ |
4 |
76 |
38 |
38 |
|
|
2 |
4 |
|
|
|
||
38 |
M133107 |
診斷學基礎 |
|
√ |
3 |
36 |
18 |
18 |
|
|
2 |
|
|
|
|
||
39 |
M133108 |
內科學 |
√ |
|
5 |
76 |
38 |
38 |
|
|
2 |
4 |
|
|
|
||
40 |
M133109 |
中醫經典 |
|
√ |
1 |
60 |
50 |
10 |
|
|
|
6 |
|
|
|
||
41 |
M133110 |
|
|
√ |
2 |
|
|
|
|
|
|
|
|
|
|
||
限選 |
42 |
M133211 |
中醫養生學 |
|
√ |
4 |
72 |
36 |
36 |
|
|
|
|
|
|
1-4學期 |
|
43 |
M133212 |
中醫康復學 |
|
√ |
|
|
|
|
|
|
|||||||
44 |
M133213 |
中醫美容學 |
|
√ |
|
|
|
|
|
|
|||||||
45 |
M133214 |
預防醫學 |
|
√ |
|
|
|
|
|
|
|||||||
46 |
M133215 |
臨床營養學 |
|
√ |
|
|
|
|
|
|
|||||||
綜合實訓 |
|
√ |
2 |
20 |
|
|
|
|
|
2 |
|
|
|
||||
畢業實習 |
臨床實習 |
|
√ |
75 |
1200 |
|
|
|
|
|
30 |
30 |
30 |
|
|||
小 計 |
|
|
120 |
1996 |
418 |
358 |
|
|
|
|
|
|
|
||||
合 計 |
|
|
209 |
3420 |
1310 |
532 |
|
|
|
|
|
|
|
||||
周 學 時(不含選修) |
|
|
|
|
|
|
30 |
29 |
28 |
30 |
|
|
|
||||
畢業考試課程:1.中醫學基礎;2.中醫內科學;3.內科學(含診斷學)。 |
必修課 |
每學期開課門數 |
|
10 |
12 |
9 |
10 |
|
|
|
|||||||
考試門次 |
5 |
5 |
4 |
3 |
|
|
|
||||||||||
考查門次 |
5 |
7 |
5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說明:1.本表不含軍訓、社會實踐(每學年至少3周)、入學教育、畢業教育,職對口教學和護考教學在第六學期根據實際情況安排。 2.每學期結束前的復習周(1周)和考試周(1周)不包含在本表中。 3.“√”表示相應課程開設的學期,限選課程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如講座形式)。 4.第四學期開學10周后進入臨床實習,實習時間為34周(連續)。 |
十一、教學實施
(一)教學要求
公共基礎課教學要符合教育部有關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按照培養學生基本科學文化素養、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功能來定位,重在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的創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職業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專業技能課按照中醫崗位的能力要求,強化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突出“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特色,根據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職業資格考核要求,提倡項目教學、案例教學、任務教學、角色扮演、情境教學等,強化“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教師引導教學等教學組織形式有機結合。
(二)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要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管理方式。教學管理要有一定的規范性和靈活性,合理調配教師、實訓室和實訓場地等教學資源,為課程的實施創造條件;要加強對教學過程的質量監控,改革教學評價的標準和方法,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保證教學質量。
十二、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體現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過程的多元化,即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自我評價相結合,職業技能鑒定與學業考核相結合,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注意吸納家長、用人單位參與教學評價,重視畢業生跟蹤評價。
對學生進行職業綜合能力評價,評價內容應涵蓋情感態度、職業行為、知識點掌握、技能熟練程度和完成任務質量等。
課程考核分為考試和考查兩種,考核按課程教學標準的要求進行。中藥與方劑、中醫適宜技術、推拿手法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應有技能考核。
畢業實習主要科目進行出科考核??己朔绞綉凑战虒W評價的基本要求,按學校制定具體的評價辦法和實施方案??己送瓿珊髴M行考核分析,要將分析結果以適當的方式反饋給相關學生、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并將其用于改進教學。
畢業考試科目有:1.中醫學基礎;2.中醫內科學;3.內科學(含診斷學)等。
十三、實訓實習環境
本專業配備有校內實訓實習室和校外實訓基地。
(一)校內實訓實習室
校內實訓實習必須具備中醫、西醫、中藥、針灸推拿、中醫骨傷等實訓實習室。實訓實習室的建設保障教學、貼近臨床、注重人文。校內實訓實習室主要工具和設施設備的名稱及數量見下表。
序號 |
實訓室名稱 |
名稱 數量 |
1 |
中醫實訓室 |
多媒體舌診儀 1 臺 /40 生組 |
2 |
脈診儀教師機 1 臺 /40 生組 |
|
3 |
脈診儀學生機 1 臺 /5 生組 |
|
4 |
舌診模型 1 套 /20 生組 |
|
5 |
經絡人體模型 1 套 /10 生組 |
|
6 |
西醫實訓室 |
心肺聽診與腹部觸診仿真電子標準化患者綜合教學系統(教師機)1 套 /40 生組 |
7 |
心肺聽診與腹部觸診仿真電子標準化患者綜 |
|
8 |
合教學系統(學生機)1 套 /4 生組 |
|
9 |
心電圖機 1 臺 /10 生組 |
|
10 |
血糖儀 1 套 /10 生組 |
|
11 |
諾和靈筆及筆芯 1 套 /4 人生組 |
|
12 |
胰島素注射泵 1 臺 /20 生組 |
|
13 |
超聲診斷儀 1 臺 /40 生組 |
|
14 |
心臟除顫起搏器 1 臺 /40 生組 |
|
15 |
分娩機轉模型 1 臺 /40 生組 |
|
16 |
足月胎兒模型 1 個 /20 生組 |
|
17 |
中藥實訓室 |
解表藥 27 種 |
18 |
清熱藥 60 種 |
|
19 |
瀉下藥 12 種 |
|
20 |
祛風濕藥 25 種 |
|
21 |
化濕藥 8 種 |
|
22 |
利水滲濕藥 25 種 |
|
23 |
溫里藥 11 種 |
|
24 |
理氣藥 18 種 |
|
25 |
消食藥 6 種 |
|
26 |
驅蟲藥 8 種 |
|
27 |
止血藥 21 種 |
|
28 |
活血止痛藥 30 種 |
|
29 |
化痰止咳藥 32 種 |
|
30 |
安神藥 9 種 |
|
31 |
平肝息風藥 15 種 |
|
32 |
開竅藥 6 種 |
|
33 |
補虛藥 51 種 |
|
34 |
收澀藥 18 種 |
|
35 |
攻毒殺蟲止癢藥(外用藥) 8 種 |
|
36 |
拔毒化腐生肌藥 6 種 |
|
37 |
針灸推拿實訓室 |
各型針灸針 3 套 / 生組 |
38 |
針灸人示教模型 1 套 /20 生組 |
|
39 |
電針儀 1 臺 /4 生組 |
|
40 |
艾灸儀 1 臺 /4 生組 |
|
41 |
各種灸器等 1 套 /10 生組 |
|
42 |
各種灸罐等 1 套 /10 生組 |
|
43 |
拔罐器 1 套 /10 生組 |
|
44 |
刮痧板、刮痧油 1 套 / 生組 |
|
45 |
針灸人模型(80 cm) 1 個 /2 生組 |
|
46 |
耳針模型 1 套 /4 生組 |
|
47 |
不銹鋼治療車 1 套 /4 生組 |
|
48 |
針灸掛圖 1 套 /20 生組 |
|
49 |
標準按摩床 1 張 /2 生組 |
|
50 |
推拿手法訓練儀 1 臺 /10 生組 |
|
51 |
推拿掛圖 1 套 /20 生組 |
|
52 |
小兒推拿掛圖 1 套 /10 生組 |
|
53 |
足浴盆 1 個 /2 生組 |
|
54 |
足部反射區掛圖 1 套 /10 生組 |
說明:主要工具和設施設備的數量按照標準班(40 人 / 班)配置。
(二)校外實訓基礎
學校建立滿足中醫專業實訓要求,與學生規模相適應的、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分為教學見習基地和畢業實習基地兩類。選擇教學醫院、中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教學見習基地。教學見習基地的臨床指導教師、專業設施配備、業務范圍能滿足教學見習項目的要求。選擇教學醫院、中醫院、與專業(技能)方向相關的康復保健服務機構為畢業實習基地。畢業實習基地的臨床指導教師、專業設施配備等能滿足畢業實習教學大綱的要求。學校應與校外實訓基地簽訂協議書,明確管理職責;學校應設置專職管理部門,配備專職人員進行校外實訓基地的管理;學校與康復保健服務機構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十四、專業師資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和《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的有關規定,進行教師隊伍建設,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專業教師學歷職稱結構合理,配備具有相關專業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教師6人;建立“雙師型”專業教師團隊,其中“雙師型”教師應高于50%;有業務水平較高的專業帶頭人。專業課教師應為本專業或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并取得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證書、相關執業資格證書;具有良好的師德和終身學習能力,適應中醫事業和健康服務業發展需求。專業課教師定期深入臨床工作一線,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實踐能力。在專業課教師中,應有2名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具備高級職稱任職資格,在當地中醫行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教學研究和科研能力素質優秀,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經歷,在學校中醫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中發揮著良好的引領作用。建立穩定的行業專家兼職教師隊伍。兼職教師應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對中醫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目標有清晰的研究和認識,在學校教學、指導專任教師等專業建設與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執筆人:徐儒將